學歷 Education

 

  • 教師文憑:香港大學
  • 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 文學碩士:中山大學
  • 文學士:香港浸會學院      
  • 榮譽文憑:香港浸會學院       
  • 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
  • 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

 

當前職務 Current Positions

 

  • 副教授
  • 中文教學專修統籌(2026春季學期)
 

 

研究興趣/領域 Research Interests/Areas

 

  • 古文字學
  • 漢語史(尤以上古漢語為主)
  • 漢語教學(尤以普通話教學、普教中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為主)

 

教授科目 Courses Taught

 

  • 先秦思想
  • 普通話教學及普通話教中文
  • 文學經典篇章教學
  • 大一國文
  • 古籍導讀
  • 總整課程

 

獲研究資助局資助的研究項目 RGC Funded Research Grant Projects (FDS) as PI

 

  1. 《逸周書》與傳世、出土文獻的綜合研究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Yizhoushu with transmitted and discovered Texts         GRF,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1.2014-12.2015

 

學術著作 Monographs

 

專著

  1. 張連航2014《古文字與上古漢語研究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編著

  1. 梁佩雲、何志恆、張連航2024《古詩文教學新探傳承與嬗變》香港三聯書局。
  2. 張連航、謝家浩2023《文化共融世界華語教學的策略與實踐》香港紅印刷。
  3. 張連航、謝家浩2022《第十一屆東亞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香港
  4. 謝家浩、張連航2021《國際漢語教材設計與遠程電子教學》香港學術專業出版社。

 

期刊論文

 

  1. 張連航(2023<《清華簡.五紀》篇研究初探>《東亞漢學研究》第十三輯,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228-233
  2. 張連航(2022<<清華簡十一《五紀》篇字詞札記拔、幣、祓>《説文論語》第六輯,澳門:澳門中國文字學會,頁132-137
  3. 張連航(2019<再論清華簡《命訓》篇中的“佴”>《古文字論壇》第三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353-357
  4. 張連航(2019<<尋找典籍文本的年代標記以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為例>《上古漢語研究》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6-145
  5. 張連航(2016<《逸周書.大匡解》的撰述年代>《東亞漢學研究》第六輯,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416-421
  6. 張連航(2015<古漢字演變中借形記音的現象兼論清華簡《程寤》篇中的“祓”“㱁”>《古文字論壇》第一輯,廣州:中山大學,頁372-379
  7. 張連航(2015<張家山漢簡《引書》與傳世導引圖的對比研究>《國際漢學研究》第三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54-63
  8. 張連航(2014<<清華簡《傅說之命》的撰述年代>《古文字研究》第三十輯,北京:中華書局,頁404-409
  9. 張連航(2014<《清華簡<程寤>中的“祓 ”“㱁”>《東亞漢學研究》第四輯,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138-140
  10. 張連航(2013<逸周書.皇門解>的年代標記《東亞漢學研究》第三輯,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100-107
  11. 張連航(2011<訓詁學與古文字考釋>《先秦兩漢學術學報》第十六期,臺北:輔仁大學,頁95-109
  12. 張連航(2011<《史記.楚世家》與新出清華簡<楚居>篇王名校讀>《東亞漢學研究》第一輯,長崎: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258-269
  13. Tong, H.K. and Cheung, L.H. (2011). Cultural identity and language: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cultural globalisation and glocalisa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Vol. 32, Issue 1, pp.55-69.
  14. 張連航(2010<楚地出土材料中的紀年>《東亞漢學通訊》第一輯,東亞漢學研究學會,頁207-218
  15. 張連航(2008〈關於古文字工具書編纂的思考>《辭書研究》第167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17-24.
  16. 張連航(2008〈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漢字教學〉《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科學版)第37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頁15-18
  17. 張連航(2007〈偏誤分析與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漢字教學〉《華語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輯,頁117-122
  18. 張連航(2004<論上古漢語詞彙演變的幾種途徑>《國際漢學集刊》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54-175.
  19. 張連航(2003)<楚國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語言現象及其在漢語史研究上的價值>《中國語言學報》第十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20. 張連航(2003)<欒書缶補釋>《中國語文通訊》第69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頁44-46.
  21. 張連航(2002)<楚王子、王孫器銘考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頁253-257
  22. 張連航(2000)<“元鳴孔煌新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25-128
  23.  

專書章節

 
  1. 張連航(2024<文言篇章的語言點與學生古漢語能力的建立>,收錄於梁佩雲、何志恆、張連航《古詩文教學新探傳承與嬗變》香港三聯書局,頁226-248
  2. 張連航(2024從出土文獻角度看《逸周書》編撰成書的過程>,收錄於鄭煒明、羅慧編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冊),香港:中華書局,頁525-542
  3. 張連航2021<漢語二語教材編撰需要考慮的因素>,收錄於謝家浩、張連航編《國際漢語教材設計與遠程電子教學》香港學術專業出版社,頁77-94
  4. 張連航(2021) <《清華簡.繫年》的紀年模式及其撰寫年代的擬測>,收錄於徐少華等編《楚文化与长江中游早期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頁274-278.
  5. 張連航2018<二十一世紀香港大專院校普通話教學的思考>收錄於編《普通話作為國際語境下的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5-22頁。
  6. 張連航2017<讀《論語》與古漢語知識的建立>收錄於施仲謀、廖佩莉編《漢語教學與文化研究的新視角》香港中華書局368-380頁。
  7. 張連航2016<海外古代漢語教材與課程研究>收錄於施仲謀編《漢語教學與研究的新視野》香港中華書局,頁228-241
  8. 張連航2014<從二語教學看香港普教中的推行策略>收錄於謝育芬編《華語作爲二語與外語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57-170
  9. 張連航2008<讀新出土銘文札記三則>收錄於張光裕、黃德寬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頁143-149
  10. 張連航2008<從建構主義教學觀思考香港初中語文課程的取向與設計>收錄於何文勝等編《新時期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香港文心出版社,頁55-64
  11. 張連航2007〈校本課程概念下的華文教材設計以新加坡新華文課程為例〉收錄於陳之權、張連航編《理論實踐與反思 : 新加坡華文教學論文十三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頁111-123
  12. 張連航2006郭店楚簡古本《老子》所反映的語言現象收錄於《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157-164
  13. 張連航2006):<普通話課程與香港社會>,收錄於譚慧敏主編《漢語文走向世界》新加坡八方出版社253-265
  14. 張連航2004語文教育中的分流研究初探收錄於何文勝等《中國語文教育百年暨新世紀的語文課程改革香港香港教育學院,頁302-314
  15. 張連航(2002)<從犧牲、禽獸二詞的來源和演變看上古漢語詞匯發展的模式>,收錄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76-283

 

已實施的其他研究計劃

 

  1. Empowering Digital Learning by a Series of Online Teaching Video Programme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and Beyond      9.2020-12.2023https://cstory.eduhk.modernedu.hk/
  2.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situation and planning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狀況及規劃研究)* Co-investigator 
  3. 1.2020-12.2022
  4. A Proposal on Sample Textbook Design for Lower Primary L2 Chinese Learners- A Pilot Study Leading to 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0.2019-8.2020
  5. Investigation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chr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fteen chapters of the "Book of Zhou". (今文《周書》十五篇語言現象與年代特徵考察) 9.2019-3.2021
  6. Confucian Classics’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Pre-Qin Dynasty (Part 1): Research on the unearthed “the Book of Documents”.(儒家典籍在先秦的傳承與流變上篇10.2016-10.2017
  7.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香港中學文言文課程的設置與教學) 7.2016-9.2018https://www.eduhk.hk/cctt/
  8.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Philology: Research on Evaluating Chinese Major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hase 1) (傳統語文學的教與學關於中文主修學生古漢語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研究)1.2016-12.2016
  9. CoP: Building a language learning Autonomy Community社區計劃建立自主語言學習群體)(9.2015-6.2016
  10. A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in Putonghua at Primary and Lower Secondary Levels in Hong Kong and the Design of Putonghua as the Classroom Language course (在香港小學和初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普通話作為授課語言的課程設計) * Co-investigator 2000-2002